大余縣深入實施城市功能與品質再提升
行動工作方案(2022-2023年)
根據《中共江西省委辦公廳、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西省城市功能與品質再提升行動方案>的通知》(贛辦發〔2022〕25號)文件要求,深入實施城市功能與品質再提升行動,加快建設宜居宜業、精致精美、人見人愛的人民滿意城市,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建立完善城市體檢評估機制為重點,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為抓手,對標一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深入實施城市功能與品質再提升十大行動,統籌規劃建設管理,做到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明增長,努力建設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城市。
二、工作目標
到2023年底,城市體檢評估機制更加完善,城市更新行動全面加快推進,城市功能更為完善,城市品質更為精致,城市生活更為便捷,城市運行更為有序,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三、主要任務
(一)實施服務優享行動,提升舒適宜居品質
1.優化服務設施布局。按照分級配置、混合兼容的原則,構建公共服務圈層,布局“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重點構建“社區-鄰里-街坊”基本公共服務圈。依據服務半徑和常住人口規模配置公共服務設施,高品質建設、高標準規劃黃龍新區,優化老城區開發布局,統籌老城區改造和城市更新,強化城區綜合服務能力,建設區域性教育中心、醫療中心、消費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等,推動全縣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責任單位:縣自然資源局、縣發改委、縣教科體局、縣民政局、縣住建局、縣交通運輸局、縣商務局、縣文廣新旅局、縣衛健委、縣城市社區管委會〕
2.提升重點服務設施。優化義務教育布局,2022年新增上學學位990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9%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4%以上。統籌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推進我縣中等職業學校發展,擴大優質學位均衡供給。推動大余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改建及設備購置項目和大余縣第三醫院建成并投入使用,推進大余縣人民醫院整體搬遷項目和大余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升工程項目、大余縣中醫院項目、大余縣醫養中心建設。〔責任單位:縣教科體局、縣衛健委、縣自然資源局、縣城發集團〕
3.完善社區配套設施。開展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個,鼓勵相鄰社區聯動改造,補齊既有居住社區設施短板,建設完整居住社區。充分挖掘可利用空間,完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設施,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優化全民健身設施功能布局。〔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民政局、縣衛健委、縣教科體局、縣自然資源局、縣城市社區管委會、縣城發集團〕
(二)實施防災除險行動,提升安全韌性品質
4.完善城市生命線體系。完善各類城市防災減災專項規劃,加快各類安全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提升改造,用兩年時間建成縣級綜合應急避難所3處,城鎮(包括村居)應急避難所16處和臨時應急避難所116處;爭取今年開工建設縣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和鄉鎮應急指揮系統項目。合理布局緩沖空間,提升交通網絡系統韌性。強化公共消防設施規劃建設,加密消防救援站點。〔責任單位:縣應急管理局、縣發改委、縣工信局、縣公安局、縣自然資源局、大余生態環境局、縣住建局、縣交通運輸局、縣水利局、縣消防救援大隊,各鄉鎮人民政府〕
5.消除重大安全隱患。開展城市安全集中攻堅行動,排查治理重點領域、重點場所、危險房屋安全隱患。維護城市運行安全,加強橋梁等領域運維管護。加大重點場所消防設施存在安全隱患的地下設施改造力度,全面開展城市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扎實開展市政公用行業安全生產專項治理行動,治理整頓安全生產條件落后的生產經營單位。〔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應急管理局、縣教科體局、縣工信局、縣自然資源局、大余生態環境局、縣交通運輸局、縣水利局、縣商務局、縣衛健委、縣工業園管委會、縣住房保障安置服務中心、縣消防救援大隊、縣供電公司、縣章江供水有限責任公司、縣移動分公司、縣聯通分公司、縣電信分公司、縣廣電網絡公司、大余中油燃氣有限責任公司〕
6.系統化全域建設海綿城市。積極實施城市海綿化改造,充分發揮城市綠地、水體、道路、建筑及設施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凈化等作用,確保中心城區建成區32%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自然資源局、縣城管局、縣財政局、縣水利局〕
(三)實施數字賦能行動,提升創新智慧品質
7.建設新型城市基礎設施。推進城市綜合服務和運行領域應用,2022年力爭新開通5G基站150個以上。聚焦教育、醫療、旅游等重點領域,推進5G融合應用試點建設。加快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改造。推進多功能桿、柱、樁等智能感知設施建設,構建城市重點領域物聯感知體系。加快城鎮供水、排水、供電、燃氣、通信等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改造和管理。〔責任單位:縣城管局、縣發改委、縣教科體局、縣工信局、縣公安局、縣交通運輸局、縣應急管理局、縣文廣新旅局、縣行政審批局、縣消防救援大隊、縣城發集團、縣供電公司〕
8.建設綜合信息平臺。加快監督指揮中心建設、智慧城管建設(公共基礎數據庫建設、市民服務平臺和城市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四大應用系統建設)。包括智慧公安、智慧教育、智慧黨建、智慧扶貧、智慧社區、智慧市政、智慧管網、智慧環衛、智慧停車、智慧政務、智慧旅游、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園區等14個平臺,以建設大數據中心為載體,形成智慧城市“一張網”,實時對城市管理問題進行趨勢分析和來源分析,對城市管理高發問題進行熱區展現和預警,為民眾提供便捷行政審批、交通、旅游、住宿等相關的便捷服務,為企業提供統一服務平臺;建成“城市大腦”(一期),加快建設城市體檢評估信息平臺。〔責任單位:縣城管局、縣住建局、縣發改委、縣工業園管委會、縣城發集團〕
9.建設高品質智慧社區。推動社區公共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搭建智慧社區信息管理平臺。新建社區配套建設入侵報警、視頻監控等基本智能產品,鼓勵建設智能公共配套設施。開展高品質智慧社區建設試點。〔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發改委、縣工信局、縣公安局、縣民政局、縣財政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住房保障安置服務中心〕
(四)實施減污降碳行動,提升低碳綠色品質
10.保護自然生態格局。以梅關國家森林公園、章水國家濕地公園、梅關—丫山風景名勝區等自然保護地為核心的生態保護紅線為依托,建立和保護多樣化的城市近遠郊生態系統。合理布局結構性綠地和生態廊道,構建“顯山、露水、見林、透氣”的藍綠空間網絡。重塑一江兩岸、系統性修復廢棄礦山等,重現健康自然的山體、水體岸線形態。〔責任單位:縣自然資源局、縣發改委、大余生態環境局、縣城管局、縣水利局、縣林業局等,各鄉鎮人民政府〕
11.防治城市環境污染。持續加強水污染防治,實施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攻堅行動,完成縣城建成區黑臭水體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加強黑臭水體常態化檢測,基本消除黑臭水體。積極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并開展建筑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整治“四塵三煙三氣”,積極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健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責任單位:大余生態環境局、縣城管局、縣住建局、縣發改委、縣商務局、縣市場監管局、縣工業園管委會〕
12.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優化城市公園結構布局,構建“自然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五級公園體系。2022年計劃完成復綠或軟覆蓋15500平方米。新建公園1個、提升改造公園3個:新建章水國家濕地公園,公園面積35200平方米;提升改造市民森林公園、皮防所游園、塘窩里游園約12000平方米;擬建翠竹公園,打造滿足兒童娛樂、市民健身需求的健身公園。〔責任單位:縣城管局、縣自然資源局、大余生態環境局、縣林業局、縣城市社區管委會〕
13.建設綠色低碳城市。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實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發展低碳建筑,推廣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應用。發展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造,推進綠色建材認證和推廣應用,新開工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面積占比分別達到35%和95%。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應用。開展綠色社區創建行動。依法依規限制縣城民用建筑高度和密度,控制開發強度。〔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發改委、縣工信局、縣自然資源局、縣城市社區管委會〕
(五)實施賡續傳承行動,提升特色人文品質
14.推進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鞏固歷史建筑測繪建檔成果,推進歷史建筑認定、掛牌保護、修繕等工作,推進西華山國家礦山公園230中段鉗電車間等12處歷史建筑修繕提升和活化利用。〔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文廣新旅局、縣城管局、縣城發集團〕
15.大力傳承紅色基因。開展革命文物專項調查,持續改善各級各類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存狀況。依托革命文物資源,建設公共紅色文化空間。植入“三年游擊戰爭”精神內涵,構建紅色教育、紅色研學等產品體系,大余縣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圍繞三大團建市場(黨團團體、企業團體、學生團體),塑造“紅色游擊,大余傳奇”品牌形象。〔責任單位: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新旅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住建局、縣民政局〕
(六)實施交通暢通行動,提升便捷出行品質
16.完善道路交通網絡。加快S316大余銅鑼灣至池江段公路改建工程(二期)、大余縣小水口至高坪(小水口-高坪-長嶺)紅色旅游公路河洞圩至長嶺段升級改造工程建設;續建青龍一橋、葉墩橋、石門橋、石牛水橋、大水口橋;開工建設橋頭水橋、車里橋;加快推進G323大余縣大合口至新華段公路改建工程、G323大余縣新城分水坳至青龍平崗段改建工程前期工作;強化路網薄弱地區道路建設(改造),加密農村公路網絡,打通“斷頭路”,消除“瓶頸路”,改善主要鄉村道路接縣道平交口、學校周邊道路安防設施,形成級配合理、接入順暢的道路交通網。〔責任單位:縣交通運輸局、縣自然資源局、縣發改委、縣住建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17.建設綠色交通系統。深入實施公共交通優先戰略,推進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土地開發模式。提升公交一體化水平,完善和優化“快干支微”公交網絡,完善火車站、客運站的公交換乘設施,加強公交與其他交通方式的“零距離”接駁換乘,大力發展“公交+慢行”綠色出行,規范中心城區出租車運營管理。加快配建專用充電設施建設,完善全縣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累計建成電動汽車充電樁1000根。〔責任單位:縣交通運輸局、縣自然資源局、縣發改委、縣公安局、縣供電公司〕
18.改進停車設施建設管理。深入實施城市停車設施提升專項行動,建設城市級智慧停車平臺,2022年計劃改造路內停車位、公共停車場車位2000個,保障基本停車需求。推廣城市支路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停車場夜間開放。〔責任單位:縣城管局、縣發改委、縣公安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交通運輸局、縣機關事務管理中心、縣住建局〕
19.規范交通秩序管理。積極開展“一點一策”道路堵點治理,優化交通組織,開展機動車、電動車、共享單車等通行秩序和違法停放治理,嚴格管控工程施工占道時間和范圍,提升道路通暢率。〔責任單位:縣公安局、縣城管局、縣交通運輸局、縣住建局〕
(七)實施風貌塑造行動,提升空間魅力品質
20.彰顯城市空間美學。構筑山水城景有機融合的城市總體形態和空間格局,提升城市藝術氣質。嚴格管控城市立面、“第五立面”,精心營造城市重點地區、重要節點,構建錯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際線、輪廓線,構筑多層次城市空間。實施城市進出口道路環境整治工程。〔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發改委、縣自然資源局、大余生態環境局、縣水利局、縣林業局〕
21.加強建筑風貌管理。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杜絕“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亂象,促進新老建筑協調,鼓勵采用當地建筑材料和風格,建設體現地域特征和時代風貌的城市建筑。〔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發改委、縣自然資源局〕
22.營造城市微空間。整治提升街巷空間、公共場所,升級改造閑置空間,建設一批精美的城市小品和雕塑,提升城市家具精致水平,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和藝術美感的城市微空間。〔責任單位:縣城管局、縣自然資源局〕
(八)實施全齡友好行動,提升多元包容品質
23. 建設老年友好城市。擴大養老床位供給,推動配套養老服務設施達標建設,推進黃龍鎮、青龍鎮、新城鎮敬老院通過消防審驗,加快建設街道養老服務綜合體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骨干網絡,打造1個公辦養老機構適老化改造示范點,完成69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2022年,新增養老點位40個,全縣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52%,城市社區日間照料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建設一批普惠型養老服務機構。積極推動城市適老化改造,支持老舊小區加裝電梯。〔責任單位:縣民政局、縣衛健委、縣發改委、縣住建局、縣自然資源局、縣城市社區管委會〕
24.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積極推進嬰幼兒照護服務。擴大優質園位供給,積極推進托幼一體化建設,補齊普惠性托育服務設施短板,重點發展社區普惠性托育服務,依托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等場地和設施開展托育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舉辦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舉辦托育機構,重點推進中心城區公立普慧性托育服務中心等項目建設。到2022年底,全縣新增示范性普惠托位35個以上,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普惠托位達到2.7個以上。建設一批兒童校外活動場所設施。積極推進適兒化改造。〔責任單位:縣教科體局、縣發改委、縣民政局、縣衛健委、縣婦聯、縣城市社區管委會〕
25.建設無障礙環境。大力建設無障礙設施,保障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各類人群的需要。2022年計劃在城區建設無障礙設施(盲道)的道路32條,建成無障礙設施(盲道)約64050米。社區公園配套體育健身、兒童游戲、老年人康體等設施。步行道和自行車道無障礙設計全面覆蓋。〔責任單位:縣城管局、縣自然資源局、縣發改委、縣殘聯、縣教科體局、縣民政局、縣文廣新旅局、縣機關事務管理中心〕
26.加強新市民住房保障。堅持“房住不炒”,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解決住房問題,保障對象從以戶籍家庭為主轉向覆蓋城鎮常住人口,促進實現全體市民住有所居。提升住房保障水平,通過實物保障及發放住房租賃補貼來解決住房問題,2022年、2023年每年發放住房租賃補貼不少于200戶。〔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發改委、縣自然資源局、縣住房保障安置服務中心、縣城市社區管委會〕
(九)實施商圈營造行動,提升市井活力品質
27.打造城市消費商圈。大力推進商貿消費升級,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商圈,提升消費活力。推動大余奧園商業綜合體和商業步行街等特色商業街建設運營,加快完成大余燙皮產業項目后續建設并投入運營,提升特色商業街區和商業綜合體建設營運水平。組織開展以大余特色餐飲美食為主題的推廣促銷活動,打響南安板鴨、大余燙皮等特色品牌。升級農村電商,助力鄉村振興,建設電商直播基地,培育網紅新農人,加入“贛品網上行”系列營銷活動,力爭提高我縣網絡零售額。推動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布局一批生活服務綜合體、社區連鎖店和特色小店,支持“小修小補”便民服務。〔責任單位:縣商務局、縣發改委、縣自然資源局、縣城管局、縣市場監管局、縣城市社區管委會〕
28.創新城市服務業態。以數字經濟為引領,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延伸。打造融合不同功能的“1+N”復合型消費空間,推動服務業態創新發展。更多采用市場化方式將“工業銹帶”改造為“生活秀帶”,培育新產業,發展新功能。深入開展“一城一展”“一產一會”。〔責任單位:縣發改委、縣工信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住建局、縣商務局、縣文廣新旅局、縣市場監管局〕
(十)實施治理協同行動,提升精細管理品質
29.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開展“強基礎、轉作風、樹形象”專項行動,推動城市管理、服務等向街道和社區下沉,做到良法善治、包容大氣、友好溫馨。積極探索“紅色文化+社會治理”,構建“一個中心、兩級運轉、多方協同”城市治理長效機制。充分發揮住宅小區業主委員會作用,加強和改進物業服務監督管理。〔責任單位:縣委政法委、縣委組織部、縣城管局、縣住建局、縣民政局、縣城市社區管委會〕
30.縱深推進市容環境整治。構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常態化機制,開展城市清潔行動,全面整治違法建設,推進街道“U型”空間治理,不斷鞏固“治臟、治亂、治堵”成效。加強住宅小區、老舊小區和農貿市場日常管理。〔責任單位:縣城管局、縣住建局、縣工信局、縣市場監管局、縣城市社區管委會〕
31.開展城市創建活動。著力抓好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積極創評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持續推進衛生城鎮創建,積極開展健康城市建設。深入推進園林城市創建,積極開展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結合開展城市創建活動,強化文明市民宣傳教育。〔責任單位:縣文明辦、縣衛健委、縣城管局、縣林業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城市工作的領導,縣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推進各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日常協調、考核、通報等。
(二) 建立長效機制。建立“以城市體檢評估為路徑、以城市更新行動為載體、以功能品質提升為目標”的“三位一體”長效機制,完善城市更新政策、標準體系,加強創新實踐,加大跟蹤指導和工作宣傳力度。積極推進城市體檢、城市更新地方立法。
(三)強化督查考核。將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工作納入年度綜合考核。分類制定考核評價辦法,加強調度指導。按照有關規定對工作成效突出的進行通報表揚,對工作重視不夠、推進之后、成效落后的進行通報約談并督促整改。
(四)加大投入力度。創新資金籌集方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強預算內投資等現有相關財政資金引導,積極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支持城市功能與品質再提升。統籌上級轉移支付和自有財力,為城市功能與品質再提升提供更有效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