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2021-2025年)
大余縣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
目 錄
前 言
礦產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規范大余縣礦產資源管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實施細則》、《江西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修正)》等法律法規要求,依據《江西省市縣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 年)編制技術指南》(贛自然資辦發〔2021〕10號)及《贛州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大余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有關規劃,編制《大余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是贛州市礦產資源規劃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對贛州市礦產資源規劃的細化和落實,是大余縣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指導性文件,和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轄區內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活動的重要依據。涉及礦產資源開發活動的相關行業規劃,應當與《規劃》做好銜接。
《規劃》基期為2020年,規劃期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兑巹潯愤m用于大余縣所轄行政區范圍,面積1367平方公里。
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
大余縣礦產資源豐富且分布集中、分帶明顯。資源蘊藏豐富的有鎢、錫等礦種;資源潛力大的有硅石、螢石、硅質原料、地熱水等礦種。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在大余成立了西華山、漂塘、下壟、蕩坪四大中央直屬鎢礦企業,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大余鎢的累計探明資源儲量44萬余噸。
第一節 礦業現狀
一、礦產資源特點
截至2020年底,大余縣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種數14種。大余縣重要礦產資源突出,大余縣黑鎢礦保有資源儲量占有突出地位,鎢礦保有資源儲量占贛州市保有資源儲量的30.98%,錫保有資源儲量占贛州市保有資源儲量的30.00%;鎢礦床共生、伴生礦種多,綜合利用潛力大;硅石資源豐富且品質好,開采技術條件簡單(專欄1)。
專欄1 大余縣主要礦產資源保有資源儲量情況表 |
||||
類別 |
礦產名稱 |
資源儲量單位 |
保有 資源量 |
全市占比(%) |
有色金屬 |
鎢礦(單一、主要、共生) |
鎢 噸 |
159863.79 |
30.98% |
銅礦(主要、共生、伴生) |
銅 噸 |
14833.30 |
15.53% |
|
鉬礦(共生、伴生) |
鉬 噸 |
6466.46 |
2.09% |
|
鉛礦(伴生) |
鉛 噸 |
4444.00 |
0.54% |
|
鋅礦(伴生) |
鋅 噸 |
15025.00 |
3.15% |
|
錫礦(共生、伴生) |
錫 噸 |
49253.06 |
30.00% |
|
鉍礦(伴生) |
鉍 噸 |
1513.10 |
6.88% |
|
貴金屬 |
銀礦(共生、伴生) |
銀 噸 |
36.16 |
1.57% |
稀有、稀土礦 |
鋯礦(共生) |
鋯石英 噸 |
607.00 |
0.59% |
重稀土礦(異體共生、伴生) |
重稀土氧化物 噸 |
*** |
*** |
|
輕稀土礦(主要、共生、伴生) |
輕稀土氧化物 噸 |
*** |
*** |
|
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 |
螢石(單一) |
CaF2 萬噸 |
155.66 |
0.62% |
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礦產 |
建筑用石料 |
礦石 萬噸 |
59.338 |
-- |
磚瓦用頁巖 |
礦石 萬立方米 |
95.876 |
-- |
截至2020年底,大余縣勘查許可證20個,勘查區總面積27.67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2.02%。部級發證12個,省級發證8個;勘查程度為勘探1個,詳查14個,普查5個(專欄2)。
專欄2 大余縣勘查許可證設置情況表 |
|||||
發證機關 |
礦種 |
數量 |
勘查階段 |
||
勘探 |
詳查 |
普查 |
|||
部級 |
鎢礦 |
9 |
|
9 |
|
錫礦 |
2 |
|
1 |
1 |
|
鉬礦 |
1 |
|
|
1 |
|
省級 |
銅礦 |
3 |
|
1 |
2 |
鉛鋅礦 |
1 |
|
1 |
|
|
螢石 |
3 |
1 |
1 |
1 |
|
地熱水 |
1 |
|
1 |
|
截至2020年底,大余縣主要開發鎢、銅、建筑用砂巖、建筑用花崗巖、磚瓦用頁巖等礦產。2020年大余縣采礦許可證總數為33個,總面積 13.66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1.00%。按發證權限分,部級發證礦山25個,省級發證礦山1個,縣級發證礦山7個。按開采規模分:中型礦山3個,小型礦山30個。2020年,大余縣開采礦石總量129.37萬噸(專欄3)。
專欄3 大余縣采礦許可證設置情況表 |
|||||
發證機關 |
礦種 |
數量 |
開發狀態 |
||
生產 |
籌建 |
停產 |
|||
部級 |
鎢礦 |
25 |
17 |
|
8 |
省級 |
銅礦 |
1 |
1 |
|
|
縣級 |
建筑用砂巖 |
1 |
|
|
1 |
建筑用花崗巖 |
1 |
|
|
1 |
|
磚瓦用頁巖 |
5 |
5 |
|
|
二、上輪規劃實施成效與不足
1、上輪規劃實施成效
基礎地質調查穩步推進,服務領域不斷擴大。“十三五”規劃期間,大余縣完成了全縣農用地1: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目標任務的100%。基礎地質工作覆蓋率得到進一步提升。新發現礦產地2處。
集約節約化水平得到提升,綠色礦山逐步推進。至2020年底,礦山總數從2015年的51個減少到33個,其中中型礦山數量3個,大中型礦山比例為9.09%,已建設完成綠色礦山14個。礦山開采回采率達標率100%,選礦回收率達標率100%,綜合利用率達標率100%,礦山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高。
生態修復工程穩步推進,礦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面積631.64公頃,其中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面積202.87公頃,完成礦區土地復墾面積428.77公頃(專欄4)。
專欄4 大余縣礦產資源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表 |
|||||||
類別 |
指標名稱 |
單位 |
2020年 |
指標 屬性 |
完成情況或比例 |
||
規劃目標 |
完成情況 |
||||||
礦業經濟 |
礦業及其延伸產業總產值 |
億元 |
178 |
68.91 |
預期性 |
38.71 |
|
其中 |
礦業產值 |
億元 |
8 |
20.39 |
預期性 |
254.88 |
|
礦產資源勘查 |
新發現礦產地 |
處 |
[8] |
[1] |
預期性 |
12.50 |
|
新增資源量 |
普通螢石 |
CaF2 萬噸 |
- |
[155.66] |
預期性 |
完成 |
|
鎢 |
WO3噸 |
[5] |
[0.3695] |
預期性 |
7.39 |
||
錫 |
金屬噸 |
[0.5] |
[0.0505] |
預期性 |
10.10 |
||
銅 |
金屬噸 |
[5] |
[0.0614] |
預期性 |
1.23 |
||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
開采總量 |
礦石萬噸 |
530 |
129.37 |
預期性 |
24.41 |
|
主要礦種開采總量 |
鎢 |
WO3(65%)噸 |
10000 |
5552.96 |
約束性 |
55.53 |
|
銅 |
Cu噸 |
1000 |
- |
預期性 |
- |
||
建筑用石料 |
礦石萬噸 |
90 |
- |
預期性 |
- |
||
磚瓦用頁巖 |
礦石萬噸 |
90 |
36.67 |
預期性 |
40.74 |
||
礦業轉型升級 |
礦山數量 |
個 |
48 |
33 |
預期性 |
完成 |
|
大中型礦山比例 |
% |
37.5 |
9.09 |
預期性 |
24.24 |
||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 |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面積 |
公頃 |
[656] |
[631.64] |
預期性 |
96.29 |
|
其中 |
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面積 |
公頃 |
[514] |
[202.87] |
約束性 |
39.47 |
|
礦區土地復墾面積 |
公頃 |
[343] |
[428.77] |
約束性 |
125.01 |
2、存在問題
(1)受種種原因影響,中小型礦山開工率低,開采總量等預期性指標完成率低。
(2)找礦難度加大,礦產資源保障后勁不足。
(3)綠色礦山建設推進難度大,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任務較重,需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與激勵措施。
第二節 形勢與要求
一、形勢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大余黑鎢礦、錫礦等重要礦產資源突出,將為大余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寶貴機遇和戰略支撐。“十四五”時期,將是大余縣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及不斷加強的技術優勢,將有力促進大余縣礦業經濟的發展壯大。新的發展機遇,對大余縣的礦產資源安全保障、開發有色金屬新的產品、新的應用、提升鎢及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基地的技術優勢、核心優勢、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礦產資源管理改革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要求
(1)加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力度,進一步提高資源保障能力。持續推進鎢、錫等金屬礦產勘查開發,加大銅、硅質原料、螢石、地熱水等礦產勘查開發力度,以保障大余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資源的需求。
(2)進一步推進礦業布局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調整和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布局與結構,逐步減少礦山數量,整合優化小型礦山,提高大中型礦山所占比重,加快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轉變,提高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延長產業鏈,提高礦業經濟規?;?、集約化程度。
(3)進一步發展綠色礦業和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提高新建礦山的準入門檻,嚴格執行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管理制度,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生態建設與礦區土地復墾政策執行力度,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礦業。
(4)著力推進依法管礦,進一步深化礦產資源管理。落實自然資源管理在經濟社會大局中的職責定位,加快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方式轉變,充分發揮礦產資源規劃管控作用,健全礦業權有形市場,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創新監管機制,推進簡政放權,實行依法管礦。
第二章 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綠色發展為主線,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綠色礦業發展力度,強化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優化資源開發保護格局,積極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奮力描繪好新時代大余改革發展新畫卷。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需求導向,服務經濟發展。立足經濟社會和礦業發展需求,以增強礦產資源保障程度和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為目的,統籌勘查開發布局,增強資源供給能力,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強鎢、錫等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提高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
堅持改革創新,增強發展活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體制創新與機制創新,加強綜合勘查與綜合利用,提高先進適用技術普及率與轉化率,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監管,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保護水平和綜合效益。
堅持生態優先,實現綠色發展。堅持生態環境保護,開展綠色勘查,采用先進采礦方法,提高清潔生產水平,大力推進綠色礦業示范區及綠色礦山建設,提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水平,優化礦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加強生態保護,形成符合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要求,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發展格局。
堅持共享發展,實現礦地和諧。堅持服務民生優先,政策舉措向群眾利益傾斜。推行礦地和諧,共享礦業發展成果,實現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與民生改善的統一,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實現公平、正義、共享。
第三章 規劃目標與規劃指標
第一節 2025 年規劃目標與指標
至2025年,基礎工作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找礦取得新突破,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大中型礦山比例持續提高,礦山結構進一步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明顯提高;綠色礦山建設取得新成果,礦山地質環境狀況有效改善。
礦業及延伸產業產值持續增長。至2025年,預期礦業及其延伸產業的總產值111億元。其中,礦業產值24億元,礦業延伸產業產值為87億元。
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創新地質找礦工作機制,以鎢為重點,落實1個能源資源基地、1處重點勘查區、1處重點開采區,力爭新發現礦產地5處,其中大中型1處。
礦產資源供應保持安全穩定。嚴格執行鎢礦開采總量的約束性指標,控制開采總量,實行限產增值。大力增加銅、建筑用砂巖、建筑用花崗巖、磚瓦用頁巖等礦產的產量,進一步增強礦產資源供應能力。
礦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布局,提升建筑用砂巖、建筑用花崗巖礦山準入規模,分類依法做好采礦權、探礦權廢止、注銷手續和生態修復工作,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32.50%,穩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礦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專欄5)。
專欄5 大余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指標一覽表 |
|||||
類別 |
指標名稱 |
單位 |
2025年 |
指標屬性 |
|
礦業經濟 |
礦業及其延伸產業總產值 |
億元 |
111 |
預期性 |
|
其中 |
礦業產值 |
億元 |
24 |
預期性 |
|
礦產資源勘查 |
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 |
處 |
[1] |
預期性 |
|
新增資源量 |
鎢 |
WO3 萬噸 |
[1.0] |
預期性 |
|
銅 |
金屬 萬噸 |
[1.0] |
預期性 |
||
錫 |
金屬 萬噸 |
[0.5] |
預期性 |
||
硅質原料 |
礦石 萬噸 |
[800] |
預期性 |
||
飾面用花崗巖 |
礦石 萬立方米 |
[200] |
預期性 |
||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
開采總量 |
礦石 萬噸 |
2110 |
預期性 |
|
主要礦種開采總量 |
鎢礦 |
WO3 (65%)噸 |
10000 |
約束性 |
|
礦石 萬噸 |
200 |
約束性 |
|||
銅礦 |
金屬 噸 |
200 |
預期性 |
||
礦石 萬噸 |
4 |
預期性 |
|||
普通螢石 |
礦石 萬噸 |
6 |
預期性 |
||
硅質原料 |
礦石 萬噸 |
10 |
預期性 |
||
建筑用砂巖 |
礦石 萬噸 |
1600 |
預期性 |
||
建筑用花崗巖 |
礦石 萬噸 |
200 |
預期性 |
||
磚瓦用頁巖 |
礦石 萬噸 |
72 |
預期性 |
||
地熱水 |
流量 萬噸 |
18 |
預期性 |
||
礦產地儲備數量 |
處 |
[0] |
預期性 |
||
礦業結構優化 |
礦山數量 |
個 |
40 |
預期性 |
|
大中型礦山比例 |
% |
32.50 |
預期性 |
注:[ ]表示2021-2025年累計值
第二節 2035年展望
展望2035年,大余縣基礎地質調查水平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地質服務領域持續拓展,農業地質、旅游地質、環境地質等基礎地質工作邁上新臺階;緊缺與戰略性礦產資源找礦取得新突破,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主要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達到省內先進水平,綠色礦山建設邁入江西省先進行列;鎢礦的開采總量得到有效控制,鎢及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基地產業鏈得到進一步發展。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協調,礦山地質環境狀況進一步改善,基本實現礦地融合;推動礦產資源管理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第四章 規劃布局
第一節 礦業發展布局
堅持綠色發展道路,以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規?;?、集約化為方向,推動產業升級,發展精深加工產業、延伸產業鏈。著力提升鎢礦采選工藝,大力發展鎢冶煉與精深加工產業,建設大余縣鎢及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基地。優化螢石、硅質原料、飾面石材等非金屬礦產開發布局,大力支持構建新型非金屬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礦業遺跡生態旅游、康養產業,重點打造中國第一家黑鎢礦礦山公園——大余西華山礦山公園品牌(專欄6)。
專欄6 大余縣礦業發展規劃區表 |
||||
名稱 |
礦種 |
面積 (平方千米) |
發展方向 |
備注 |
西華山 地區鎢錫 |
鎢、錫 |
260.22 |
實施老礦山深邊部勘查示范工作,著力提升鎢礦采選工藝,大力發展鎢冶煉與精深加工產業,建設大余縣鎢及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基地 |
綜合考慮礦業現狀、成礦條件、空間管控等因素進行規劃布局 |
平崗-下石門硅質原料 |
硅質原料 |
30.76 |
優化硅質原料礦開發布局,大力支持構建新型非金屬產業基地 |
第二節 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布局
強化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落實國家能源資源基地1處,大余縣境內面積400.92平方千米(專欄7)。
專欄7 大余縣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布局情況表 |
|||
區劃種類 |
名稱 |
礦種 |
面積(平方千米) |
能源資 源基地 |
江西大余西華山地區 |
鎢、錫 |
400.92 |
一、重點勘查區
以資源安全保障為目的,落實國家級重點勘查區1個,大余縣境內總面積454.78平方千米(專欄8)。主要勘查礦種鎢、錫、銅,力爭實現找礦重大突破。
專欄8 大余縣重點勘查區設置情況表 |
||
名稱 |
主攻礦種 |
面積(平方千米) |
西華山重點勘查區 |
鎢、錫、銅 |
454.78 |
二、勘查規劃區塊
依據礦業權出讓權限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要求,綜合考慮礦產資源特點、勘查程度、資源潛力等因素,以保持勘查信息的完整性為原則,劃定勘查規劃區塊,作為探礦權設置參考依據,落實上級規劃勘查規劃區塊6個(專欄9)。
專欄9 大余縣勘查規劃區塊設置情況表 |
|||
發證機關 |
礦種 |
數量 |
面積(平方千米) |
市級 |
硅質原料 |
5 |
21.99 |
飾面用花崗巖 |
1 |
0.19 |
三、重點開采區
依據大中型礦產地和重要礦產分布特點,統籌資源開發保護區域布局與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落實省級重點開采區1處,大余縣境內面積400.92平方千米(專欄10)。
專欄10 大余縣重點開采區設置情況表 |
||
名稱 |
主要礦種 |
面積(平方千米) |
西華山鎢錫礦重點開采區 |
鎢、錫 |
400.92 |
四、開采規劃區塊
嚴格落實國土空間管控要求,依據礦業權出讓權限和勘查成果,劃定開采規劃區塊,落實上級規劃開采規劃區塊1個,總面積4.03平方千米(專欄11)。
專欄11 大余縣開采規劃區塊設置情況表 |
|||
發證機關 |
礦種 |
數量 |
面積(平方千米) |
省級 |
地熱水 |
1 |
4.03 |
根據砂石土資源賦存條件及開采技術條件、交通運輸電力條件、產業集聚、市場需求等,設置砂石土類開采規劃區塊6個,面積6.40平方千米(專欄12)。
專欄12 大余縣砂石土類開采規劃區塊設置情況表 |
||
礦種 |
數量 |
面積(平方千米) |
建筑用砂巖 |
4 |
5.79 |
建筑用花崗巖 |
1 |
0.58 |
磚瓦用頁巖 |
1 |
0.03 |
第五章 規劃管理
能源資源基地作為我縣重點勘查開發區域,在礦業權設置、資源配置、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安排及相關產業政策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和保障,開采總量調控指標優先向基地內礦山配置,推進規模開發和產業集聚發展。
重點勘查區內是各類勘查資金投入的重點區域,優先部署基礎性地質工作,落實的重大勘查項目,按照綜合勘查、綠色勘查的原則,推廣勘查技術創新,鼓勵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加大找礦力度,提高地質研究程度,實現找礦重大突破。
部署的勘查區內,第一類礦產(高風險礦種)原則上不劃定勘查規劃區塊;對第二類礦產(低風險礦種)經上級規劃劃定勘查規劃區塊后,原則上由財政資金開展調查評價后,依據發證權限由自然資源管理部門核定后出讓或根據市場需求公開出讓探礦權;第一、二類已設采礦權上部或深部的同類礦產,可以協議的方式出讓原采礦權范圍內的礦業權,視同符合規劃。
加強重點開采區內礦產資源監管和保護工作,新建礦山按照集約化、規?;?、綠色發展的原則進行,已有礦山以優化礦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為目的,鼓勵礦山企業依法進行產業重組。
以地熱水、鎢、銅、螢石、硅質原料等礦產為重點勘查方向。限制勘查國家、省政府和市政府宏觀調控限制性勘查礦種。
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項目,完成上級重大項目部署。完成礦山資源量核實,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大力實施由企業為主體的老礦山深邊部勘查找礦,以尋找接替資源,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除國家規定的可以協議出讓的情形外,一律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公開競爭出讓。對第一類礦產(高風險礦種)具有一定工作程度的礦產地或空白地,根據市場需求公開出讓探礦權,視同符合勘查規劃區塊。
積極推進綠色勘查,鼓勵使用先進的綠色勘查技術、設備,開展綠色勘查示范。
一、開采區塊管理
原則上一個開采規劃區塊只設置一個開采主體。已設探礦權轉采礦權,且擬設采礦權范圍未超出已設探礦權范圍的,視同符合開采規劃區塊。
二、開發利用方向
以大宗緊缺固體礦產及戰略性礦產、重要功能性非金屬礦產為開發重點,穩定優勢礦產、補充緊缺礦產、增加優質礦產、突破新興礦產開發利用規模。重點推進漂塘鎢礦升級改造力度,提高開發利用水平。推動螢石礦、飾面用花崗巖礦等礦山建設項目。
重點開發錫、銅等金屬礦產,螢石、硅質原料、建筑用砂巖、建筑用花崗巖等非金屬礦產。
限制開采鎢礦等戰略性礦產。
禁止開采可耕地磚瓦用粘土等國家、省人民政府禁止開采的礦種。
三、調控開發利用強度
2025年,預期大余縣礦山開采總量2110萬噸。鎢的開采總量實行有計劃的開采,嚴格執行年度開采總量控制。鼓勵適度擴大銅、硅質原料、建筑用砂巖、建筑用花崗巖、磚瓦用頁巖、地熱水等礦產資源開發規模。
四、優化開發利用結構
加強礦山企業結構調整,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形成數量適中、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礦山生產布局,發揮龍頭礦山企業的核心作用, 培育產業集群,鼓勵和引導礦山企業進行資源和產業整合,實現礦山規?;?、集約化發展。
到2025年,礦山總數不超過40個,其中大中型礦山13個,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32.5%(專欄13)。
專欄13 大余縣主要礦種礦山結構調整情況表 |
|||||
礦種 |
2020年 |
2025年預期 |
備注 |
||
礦山數 |
大中型礦山數 |
礦山數 |
大中型礦山數 |
||
鎢 |
25 |
3 |
25 |
5 |
|
銅 |
1 |
0 |
1 |
0 |
|
普通螢石 |
- |
- |
1 |
1 |
|
硅質原料 |
- |
- |
1 |
1 |
|
建筑用砂巖 |
1 |
0 |
4 |
4 |
|
建筑用花崗巖 |
1 |
0 |
1 |
1 |
|
磚瓦用頁巖 |
5 |
0 |
6 |
1 |
|
地熱水 |
- |
- |
1 |
0 |
|
合計 |
33 |
3 |
40 |
13 |
|
五、嚴格礦山準入條件
1.礦山最低服務年限
嚴格執行新建礦山準入條件,新建礦山服務年限需與礦產資源儲量相匹配。新建礦山最低服務年限不小于5年,其中建筑用石料、磚瓦用頁巖和石灰巖最低服務年限不小于10 年。
2.礦山年度最低開采規模
根據上級規劃中確定的礦山最低開采規模要求,結合大余縣礦山開采現狀,本行政區內各礦種新建礦山最低開采規模詳見專欄14。
專欄14 大余縣重點礦種新建礦山最低開采規模一覽表 |
||
礦產名稱 |
開采規模單位/年 |
最低開采規模 |
鎢 |
礦石 萬噸 |
30 |
銅 |
礦石 萬噸 |
3 |
普通螢石 |
礦石 萬噸 |
3 |
硅質原料 |
礦石 萬噸 |
3 |
建筑用砂巖 |
礦石 萬噸 |
200 |
建筑用花崗巖 |
礦石 萬噸 |
200 |
磚瓦用頁巖 |
礦石 萬噸 |
20 |
鎢:規劃期內,不再新建、擴建鎢金屬儲量小于1萬噸,年開采規模小于30萬噸礦石量的項目(現有鎢礦山的深部和邊部資源開采擴建項目除外)。
規劃期內,飾面用石材等市級發證礦種新建礦山生產規模必須達到中型以上(已設探礦權轉采礦權、已設采礦權深部或上部協議出讓和采礦權整合新出讓礦業權的除外)。
磚瓦用粘土:不再新建磚瓦用粘土礦山,實行逐步退出。
磚瓦用頁巖:不再新建開采規模小于年產20萬噸礦山,對已有年產6萬噸以下的礦山,通過技術改造與依法整合,逐步達到最低開采規模要求。
建筑用砂巖:不再新建開采規模小于年產200萬噸的礦山,已有礦山開采規模低于年產10萬噸(不含)的限期進行整改,對整改未達到年產10萬噸(不含)的由當地政府依法予以關閉。
3.其它準入條件
(1)新建礦山應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等相銜接,礦山與生態紅線、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各類保護地、高速、高鐵、國省道等空間關系要符合相關文件要求。
(2)環保準入:新建礦山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礦產資源開采環境保護措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礦區土地復墾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按要求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主體責任。
(3)安全準入:新建礦山應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安全條件認證和安全評價。建設項目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安全設施投資應當納入建設項目概算。
(4)市級發證的新建礦山資源儲量規模要求必須達到中型及以上,縣級發證的建筑用砂巖、建筑用花崗巖礦山資源儲量規模要求必須達到大型及以上,新建礦山應在基建期內完成綠色礦山建設。
一、優化砂石礦山布局
經嚴格審核,大余縣“十四五”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均符合《江西省采石取土管理辦法》、《江西省自然資源廳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露天礦山管理的通知》(贛自然資辦發〔2021〕86號)和《贛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管理若干規定的通知》(贛市府辦字〔2021〕45號)等相關法規文件要求,科學設置采礦權邊界。推進砂石資源規模開發、整體修復,礦山開采不留殘山殘坡,探索礦山土地綜合修復再利用模式。露天開采礦山切實做到最終邊坡高度最小化、最終底盤面積最大化,原則上禁止以凹陷方式開采。
二、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1.優化已設采礦權。對區內已有設置不合理砂石采礦權按新設置采礦權要求進行優化,以招拍掛方式依法重新出讓;已設采礦權范圍間距小于300米礦山,要積極引導相鄰礦山通過市場收購等方式,實現同一主體統一開采,兩礦山深部或上部資源協議出讓;在禁采區內的已設礦山,實行逐步退出,明確退出計劃,提出妥善解決方案。
2.合理利用廢棄礦山砂石資源。對廢棄礦山剩余砂石資源,提出妥善處置的方案。根據《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要求,能用于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的,直接開采后,無償用于生態修復;對不能用于生態修復工程的,重新出讓采礦權,進行整體開發,消除殘山殘坡,礦山土地經綜合修復后再利用。
三、強化監督管理
1.加強礦業權人開采活動監督檢查,建立日常監管檔案資料。通過開展礦產資源監督檢查,及時發現礦產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指導糾正。
2.聯合執法,強化部門協同聯動。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自然資源部門協調、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管理機制,定期召開多部門參加的礦產資源管理聯席會議,組織開展聯合執法檢查,對違法勘查開采和監管難度大的地區開展集中整治和秩序整頓。
3.積極推動社會監督。自然資源管理人員應對礦業權人年度開采信息進行網上公示或者張貼在相應村莊,通過聘請村級協管員、青年志愿者等方式,進一步拓寬社會監督渠道,充分發揮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的作用。建立有獎舉報制度,對舉報信息經核查屬實的,給予一定數額的獎勵。
4.創新監管方式方法。積極克服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技術力量、專業方面的不足,充分利用中介機構、地質礦產專家等技術優勢,探索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提升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水平。
5.提升信息化科技監管水平。綜合運用信息、網絡、動態監測等科學技術手段,通過全面、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進行信息處理,實現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的實時動態監測監管,有效提高監管的信息化水平。
第六章 礦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礦產資源高效利用
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大科研攻關投入,提高銅、鎢等低品位、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開展鎢礦山智能選礦項目及廢石破碎篩分示范項目,推廣應用高清圖像、X 射線智能分揀技術。 推進九龍腦、華銳馬尾水和華鑫鎢業芭蕉潭坑口等選廠改造升級項目,提升產能,提高選礦回收率。開展W-Sn-稀有金屬礦產的綜合勘查與開發利用項目,提升經濟效益。
推進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十四五”期間,重點加強鎢、鉛鋅、錫、銅等礦山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鼓勵推廣黑鎢礦廢石和尾礦用作建筑材料,白鎢礦尾礦綜合回收長石、螢石等非金屬礦物及飾面用石材廢石制取機制砂等應用技術。
大力發展礦業領域循環經濟。加大礦山企業發展礦產資源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減少“碳排放”。鼓勵礦山企業開展節能減排,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淘汰落后設備和采選工藝,降低水、電和介質消耗,減少廢物排放。加強對廢水、余熱余壓的循環利用。加強有色金屬、稀貴金屬等礦產循環利用。
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 現有生產礦山要加快改造升級,加快達到綠色礦山要求,實現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未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的,必須嚴格履行生態修復義務。規劃期內,大余縣重點建設大余-崇義鎢多金屬礦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重點片區。
圍繞綠色發展的要求,落實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總體布局,將綠色礦業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建設“采礦高效化、選冶工藝環?;?、資源利用節約集約化、廢水廢物循環化、能源消耗低碳化、礦山環境生態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礦山與當地居民和諧化”的現代化礦山企業,形成綠色礦業發展新格局。
加強綠色礦山管理,建立多部門協同的綠色礦山創建機制及動態巡查制度。從礦山用地,實行總量調控礦種的開采指標、礦業權投放等方面向已建成綠色礦山的礦山傾斜,強化政策支持。積極落實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綠色礦山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強綠色礦山培訓,持續加強宣傳培訓力度,推廣典型經驗做法,通過先進典型的模范帶動推動全市綠色礦山建設工作。
1.新建礦山
嚴格執行礦區生態保護修復相關標準,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生態環境準入條件,符合“三線一單”生態環境管控基本要求,堅持礦山生態環境源頭管控,嚴格按照礦山開發利用、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水土保持方案進行建設,嚴格執行礦山環境影響評價與生態修復基金管理等制度。
2.生產礦山
嚴格落實礦山開發利用、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要求,加強方案審查與實施情況隨機抽查工作。明確礦山企業生態修復年度實施計劃,加強監督檢查,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動態監管信息平臺建設,提高監管能力,督促礦山企業切實履行礦山生態修復義務。進一步完善礦山生態修復基金管理辦法。
露天礦山嚴格按照設計進行開采,限制采面、坡面的坡度和高度,嚴禁“一面墻”式開采。
3.閉坑礦山
嚴格閉坑礦山管理,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宜耕則耕、宜地則地、宜林則林”原則,在礦山停辦、關閉或者閉坑前,必須履行礦山生態修復義務;建立閉坑礦山生態修復審查制度,明確礦山閉坑生態修復達標技術要求。
4.礦山生態修復基金管理措施
礦山生態修復基金計提和使用實行專賬管理,礦山企業應當如實記錄棄置費用攤銷情況,建立基金支出季報制度。
5.建立信用制度,實施后果嚴懲。
加強部門協同聯動,探索建立礦山企業誠信檔案和信用制度,對未按規定履行礦山生態修復義務的礦山企業,責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列入異常名錄或嚴重失信名單,進行失信聯合懲戒。對不履行礦山生態修復義務、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由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
第七章 規劃實施與保障措施
一、加強協調機制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是礦產資源規劃實施的主要責任部門,要在區人民政府領導下,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明確責任分工,做好政策銜接,要強化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細化相關政策措施,及時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形成有效合力,共同推進規劃實施。
二、嚴格執行規劃審查制度
《規劃》一經批準,必須嚴格執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等工作必須嚴格遵照本《規劃》有關要求。礦業權的設置、審批、出讓等,必須符合《規劃》的準入條件和勘查開采規劃區塊設置,原則上一個規劃區塊只設一個主體,對不符合《規劃》準入條件和礦業權設置區塊的,不得審批。
三、完善評估調整機制
加強礦業形勢分析、產業發展的統計和監測,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動態評估,執行規劃實施年度執行情況報告,及中期與終期評估報告制度。因地質找礦新發現、新成果、或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等發生變化,及上級有關規定變化等情況,確需對規劃內容進行調整的,依規按程序調整,嚴禁擅自調整。
四、建立健全監督機制
礦產資源規劃實施情況列入礦產資源執法監督的重要工作任務內容。建立約束性指標的年度實施檢查制度,強化對規劃重點區域礦產勘查開發活動的監督管理。完善規劃公眾參與、規劃聽證、規劃公示、管理公開等制度。加強信息公示,依法對須公開的信息及時進行公示,自覺接受社會監督,暢通監督舉報渠道。
五、強化投入保障機制
通過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機制,為規劃實施提供資金保障。積極爭取各級財政資金用于公益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礦產地質調查,優先安排列入規劃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項目。引導和拉動社會資金投入礦產勘查開發,鼓勵礦山企業建立資源耗竭補償機制,在礦區深部和外圍進行接替資源勘查,擴大礦山資源量,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六、加強信息化建設
以“自然資源云”為統領,加強與“一張圖”數據庫和政務辦公、綜合監管、公共服務 “三大平臺”相銜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規劃管理數據運用,促進規劃管理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根據自然資源部統一安排,根據地質找礦新發現和當年礦業權出讓計劃安排需要,對確需調整的勘查開采規劃區塊,按規定程序及時更新調整規劃數據庫,并報上級主管部門。